古寺观书
2023-07-21 09:12:48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湘潭日报 | 编辑:周诗皓 | 作者:张岱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34158

湘潭大唐兴寺不单是传经布道、“青灯黄卷伴月明、石塔浮屠读禅经”的修心坐禅之所在,也是个读书的好处所。

在癸卯孟夏一个梅子黄时雨又晴、春衫未脱暑犹轻、天横远岫半眉绿、云漏斜阳一眼明的日子,我们几个读书人来到壶山之上的大唐兴寺。唐兴寺襟江靠势,从山门往前搭眼一望,只见湘江西来,右挹梅洲,前瞰东坪,远山近水入慧眼,孤鹜舟楫往来频。进得山门,清静肃宁,梵音盈耳,檀香氤氲。

进门左手边,湘潭市图书馆在此设立了一间书室。书室不大,五六十个平方米,满满的几架书,三四张书桌。居士还把茶泡好,供读者饮用。我们几个进去后,各自找了一本书,又找居士各要了一杯明前茶,便融进了万古苍茫。直到云板响起,不觉在此已勾留多时。

自古皇家藏书多,除开宁波天一阁等藏书家外,就是僧家的藏书多了。好多名人都有在寺庙寄读、借读的故事。择其大者而言有三:

一是在寺中励志。范仲淹早年父死母改嫁,家贫无束脩之资,只得到离家不远的醴泉寺向寺僧求教。在醴泉寺苦读三年,他总是用最简单的饭菜充饥,心无旁骛地学习,划粥断齑的成语正是出自范仲淹。宋朝魏泰在《东轩笔录》中记载:“惟煮粟米二升,作粥一器,经宿遂凝,以刀划为四块,早晚取二块,断齑数十茎,酢汁半盂,入少盐,暖而啖之。”正是这三年苦行僧似的读书生活,为范仲淹后来的读书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二是见人世沧桑。唐朝王播少时孤贫,曾客居在扬州惠昭寺木兰院。按照寺院的规矩,开饭前是敲钟的,但因为僧人厌恶王播蹭吃,就常常在饭后才敲钟,这样等王播赶到斋堂时,僧人们早已吃完了。一气之下,王播就在墙上题了两句诗:“上堂已了各西东,惭愧阇黎饭后钟。”阇黎意为高僧,也泛指僧人。时光一晃过去了二十年,王播做了淮南节度使。王播上任后,有一次去探访木兰院,结果发现他当年在墙上的题诗已用碧纱给罩起来了。今昔对比,王播感慨万千,于是就提笔在这两句诗的后面又续了两句:“二十年来尘扑面,如今始得碧纱笼。”前后合在一起,道尽了世态炎凉。续完后,王播意犹未尽,又写了一首:“二十年前此院游,木兰花发院新修。而今再到经行处,树老无花僧白头。”朱元璋年少时家多苦难,无奈只好在皇觉寺出家为僧。在庙里他识得了文字,也在墙上题壁。他出去造反后,寺僧怕惹祸,将他题的诗洗掉了。不想朱和尚当皇帝后,又到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来看一下,一看墙上的诗没了,一下脸拉得好长。朱皇帝杀人不眨眼,方丈见状,脑壳转得飞快,立马献诗一首:“圣上题诗不敢留,诗题壁上鬼神愁。谨将法水轻轻洗,犹有龙光射斗牛。"几句诗转祸为福,好险!

三是在庙里修为。南梁时刘勰栖身佛寺十余年,除了每天跟随方丈苦读佛经外,他还将当时在寺庙里能够见到的经史子集一一细心研读。除读书外,刘勰写下了“会道控儒,承经作训”的皇皇巨著《文心雕龙》。唐朝写《茶经》的茶圣陆羽本是弃儿,复州竟陵(湖北天门)人,在开元年间出生,被僧人收养于竟陵龙盖寺中。在唐代,寺院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僧侣、官员和文人都参与其中。南方寺庙的气候、土壤适合种茶树,许多庙宇都种茶、制茶、饮茶,形成了无僧不嗜茶的风尚。僧人利用茶布道弘法、陶冶性情,在饮茶中追求恬淡闲寂。在寺院中长大的陆羽为智积禅师煮茶,自小耳濡目染。智积大师占卜,占得“渐”卦,卦辞上说:“鸿渐于陆,其羽可用为仪。”《易经》中的卦文就成了陆羽的名字。

茶喝完了,名人、名寺、名著的故事说也说不完。我五十年前在唐兴寺读书,如今又来到唐兴寺读书。晨钟暮鼓听梵音,开卷凝神启心智。我望着唐兴寺图书室内几个素心的读书人,心想在世风浮躁的当下,还耐得住寂寞,坐得住冷板凳的读书人,说不定今后又会有新的故事在唐兴寺赓续,既出高僧大德,又出读书名人,为潭城添胜,诚为一大乐事,快哉!

责编:周诗皓

来源:湘潭日报

  下载APP